《新华日报》:象牙塔外,有他们的一份责任和担当

暑假期间,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令人关注。今天,我们聚焦几个富有社会价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,他们或者扎根甘肃沙漠地区防沙固沙,或者与民工一起劳动体验酸甜苦辣,或者到工厂企业耐心仔细地排查安全隐患。这些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真正走出了象牙塔,体验世界的精彩,触摸社会的痛感,更可贵的是,呈现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
走向甘肃沙漠,种植梭梭树建西部绿荫

刚刚过去的一周,聂邵湘觉得这辈子也忘不了。因为这是他在江南·体育(中国区)官方网站的最后一个暑假,也因为这是他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出征甘肃民勤沙漠,参与公益治沙社会实践。

1996年出生的聂邵湘,在江南·体育(中国区)官方网站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学习,自大一暑假开始便参加“绿丝带”公益团的社会实践活动。“绿丝带”是材化学部组建的公益组织,目的是帮助甘肃省民勤县治理沙漠化。团委书记黄郁健回忆,“绿丝带”的缘起是在四年前,一个毕业生毕业旅行,没有游山玩水,而是一头扎进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荒漠中,通过种植梭梭树,帮助当地人治理土地沙漠化,他的行动启发了材化学部团委,组建了“绿丝带”公益组织,每逢暑假,“绿丝带”都会组织学生去民勤进行社会实践。

聂邵湘自大一暑假开始参加“绿丝带”活动,起初只是对公益感到好奇,想趁这个机会出去走走,可到了民勤后,还是被活生生的现实吓着了。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,三面被沙漠包围,环境异常艰苦。初到营地,迎接聂邵湘的只有几间破旧的简易板房,放眼望去除了黄沙就是枯木。聂邵湘社会实践的第一课不是植树造林而是搭建帐篷、劈柴生火,土灶煮面,是基地里的第一顿简餐。

还没来得及适应当地生活,实践活动就开始了——压草方格沙障。原来,民勤当地为了固沙,广泛种植一种叫“梭梭树”的植物,但由于当地鼠灾泛滥,许多梭梭树因根被老鼠啃坏而枯亡。因此,为了让种植的梭梭树能茁壮成长,这些梭梭树都要种在草方格沙障里。聂邵湘回忆,先要用铁锹在沙土上划出一个个一米见方的格子,挖出沙渠后填上麦草,再将沙填回至沙渠,并用铁锹拍实以固定麦草,这就是压草方格子。

对于常年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90后来说,这些劳动格外辛苦,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泡。几天下来,泡破了皮,又磨出新泡,最终成了茧,而换来的是眼前压成的一排排麦草,填出的一个个方格,来年春季,这些格子将成为种植梭梭书最好的基础。

聂邵湘说,许多参加“绿丝带”的同学都有一种愿望,那就是除了公益实践外,拓展提升自身的素质,在一种接近“与世隔绝”的状态下,队友们在一起建立深厚情谊,从而得到一种人生感悟。

一天,团队成员结束一天的劳作以后,决定在沙漠露营。晚上八点左右开始刮大风,帐篷也开始松动,沙子通过缝隙刮进帐篷,只要躺下就会有沙子打在脸上。当时大家还没有吃晚饭,聂邵湘和几个同学在学部团委副书记李睿带领下,一起给大家分发了食物。为了消除恐惧,同学们聚在帐篷里一起唱歌聊天,直到后半夜风沙停止,大家才忘记了此前的恐惧,只记得大风后的夜空里灿烂的星河。

2015年暑假,聂邵湘第二次到民勤。当初只是团队一员的他已经成为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,跟老师一起带着学弟学妹一行共30余人再到民勤,期间发生的一件事,让聂邵湘至今记忆犹新。

一天,在植物林干完活回基地的途中,下起了大雨,后来越下越大发展成冰雹,当时同学们身上扛着铁锹,还有帐篷、睡袋这些东西,淌着没过脚踝的积水,无处躲藏,只能将防潮垫之类的生活设施顶在脑袋上,偶尔几粒指甲盖大小的冰渣子打在腿上,疼得人倒抽凉气。回到基地后所有队员都成了落汤鸡,那场景真是要多狼狈有多狼狈,不过风雨大,却也有利于格子中的梭梭成长成树林形成屏障,防止沙漠移动,因此同学们都觉得这场雨淋得值,没有一个人抱怨叫苦,聂邵湘觉得,这段回忆,真的一辈子也忘不掉了。

这个暑假,聂邵湘最后一次带领师生志愿者一行40人来到民勤,在沙漠中展开为期17天的环保公益行动。他说,去年筹建种植的“江南·体育(中国区)官方网站林”梭梭树,已经长高不少,上面是一条条写满祝福的绿丝带,风一吹,绿丝带迎风飘起,梭梭树就像披上一条翠绿的纱巾,那景象真让人难忘。

最后一天沙漠露营,刚好是队员王晨升20周岁的生日,搭好帐篷后聂邵湘便发动所有成员四处捡来干柴,生起篝火,同学们带的食物并不多,一个水煮蛋,一根香肠加几片面包,大家围坐一圈给晨升唱生日歌,一起讲故事,说出经历的点滴趣闻。那一夜,所有人都收获了最深厚的友谊。

2014级学生张云桐,大一时就参与过“绿丝带”公益团的活动,今年也作为团队的带队人员赴民勤参加实践活动。张云桐说,作为生活在城市的独生子女,没有体验过集体生活,没有自己劈柴生火做饭过,也没有看过沙漠的繁星,而社会实践让她收获了另一种生命体验。2015级学生鲁坤炎,今年7月份第一次参加“绿丝带”暑期社会实践,像当初的聂邵湘一样,在沙漠中种梭梭树,压麦草格子、填鼠洞,一直干到月亮当头才收工,她说那种感觉虽然累,却有陶渊明“带月荷锄归”的欢愉。更让她感动的是,一群90后的同学们能一起在艰苦的环境里互相帮助、互相支持、互相鼓励,最后完成大家共同的目标!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她来说,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友谊,还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,这是无法在校园里上到的一堂课!她由衷地说,“我热爱这堂课,更珍惜这堂课带给我的宝贵经历。”

《新华日报》 8月18日第14版

(新闻中心)
江南·体育(中国区)官方网站概况 教育教学
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
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
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
版权所有©江南·体育(中国区)官方网站

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

苏ICP备10229414号-1
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
推荐使用IE8.0以上浏览器,1440*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